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然而,由于受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很难复制西方国家的创新模式。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如果获得成功,将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创新失败的风险也令很多企业对创新望而生畏。在本文中,笔者探讨了华为和小米的创新经历,希望能为其他中国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创新模式各有不同
相关数据显示,在2014年全球手机品牌排名前十位企业中,中国手机厂商占据了半壁江山,除了中兴通讯、华为、酷派、联想外,还有小米。以华为为代表的传统创新模式和以小米为代表的新兴创新模式孰优孰劣?
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技术创新是华为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过去10年,华为的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900亿元人民币。咨询机构Strategy发布的一项全球研发费用报告显示,华为2015年的研发投入与大众、三星、英特尔等行业巨头相差无几。
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华为还善于借助外部资源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华为由内向外的转变实际上是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演进。因此,华为不仅自主量化生产手机芯片,而且还积极在竞争对手研发的前沿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华为形成了以核心技术和标准专利为核心的竞争资源。
小米起步较晚,但其以“互联网+手机”的模式一举打破了中兴通讯、华为、酷派、联想相对稳定的市场结构。2014年前,小米的专利授权量较少,因此,小米采取了与华为完全不同的创新模式。从“粉丝经济”到“饥饿营销”,小米的创新更多集中在品牌和营销方面,而互联网的宽容和开放又为小米的商业模式创新插上了翅膀。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为小米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事实证明,相比技术创新的贡献度,小米的商业模式创新对自身发展同样具有巨大贡献。
依然面临创新困境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包括华为在内的手机生产商发现商业模式创新可以独立于技术创新之外,过去靠知识产权制度构建的市场准入壁垒正在被逐渐打破,完全依靠知识产权的垄断性获取竞争优势已难以抑制业界新贵的崛起。微信、淘宝,滴滴打车以及小米都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壮大的企业。
国内外都不乏在硬件上投入大量资金却遭遇发展瓶颈的企业,例如诺基亚,大多数消费者称赞诺基亚过硬的技术和质量,但却不再购买诺基亚手机。与华为并驾齐驱的中兴通讯,虽然手里掌握着大量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储备,但中兴通讯智能终端的市场占比却不断下降。目前,华为与酷派痛定思痛后,开始向“互联网+”前进,通过互联网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谋求转型升级。
小米创造的“硬件+软件+服务”的商业模式让小米赚足了风头。以现在小米的发展势头,2015年小米还将继续领跑国内手机市场。小米模式并非那么容易复制,例如凡客在模仿小米的过程中越走越远,小米互联网电视也没能重复小米手机的成功。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2014年小米刚踏进印度就被爱立信盯上,并被申请禁令。可以说,小米在专利储备方面的薄弱,导致小米开拓海外市场时遭遇困局。
小米在智能手机上的技术创新远不及传统的手机厂商,却分得了国内市场最大的蛋糕,长此以往,小米有可能遭遇知识产权诉讼。目前,小米已经意识到自身发展的困境,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正积极展开专利布局,其提交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涵盖了手机操作、数字传输、图像处理及无线通信网络等方面。
由此可见,小米的知识产权战略是通过市场领先反哺技术创新,在商业模式取得阶段性成功以后,将商业上取得的优势资源用于弥补技术创新的不足,逐渐缩小甚至消除专利壁垒。
“中国式创新”的思考
华为和小米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创新模式,华为是技术创新的模范,而小米则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榜样。两种模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两者相互独立,商业模式成功并不一定需要以技术创新成功为基础,但是两者却可以同时采用。技术创新较强的企业可以尝试新的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创新较成功的企业可以以市场领先反哺技术创新。
华为与小米的商业模式创新各有所长,从市场的占有情况看,两者都取得了成功。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是技术创新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并且技术创新的回报受限于较长的研发周期。初创公司在创业初期,可能难以将太多的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从这个层面看,小米的商业模式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中国有大量像小米一样白手起家的企业,他们需要通过商业模式和产品的迭代式创新获取市场领先地位,赚到钱后再加强技术创新。例如,一个高端手机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品牌影响力、供应链优势、工艺设计和生态系统的构建。当下的手机市场,除了供应链优势属于三星之外,其他3项都被苹果包揽。对于华为来讲,其专利储备可以与全球手机巨头抗衡,而对于小米来讲,这却成为其难以逾越的鸿沟,移动互联网则给了小米另一个成功的路径。
那么,专利对于企业创新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要正确认识知识产权在商业中的价值,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在一个成功的商业生态系统中,技术、产品、营销、市场和客户等,每个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只有认识到这个层面,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构建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