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
6号锦秋国际大厦A-1303
邮编: 100191
电话: 010-82800568
传真: 010-82800578

 

  北京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开出"专利药方"  
 

   日本在中国药品六神丸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救心丸,年销售额达到上亿美元;韩国将中国的牛黄清心液“改造”成了牛黄清心丸,并在多个国家提交了专利申请;我国一家企业研发的人参蜂王浆,被其他国家申请人提前在美国提交了专利申请……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案例时刻提醒我们,我国中医药行业的专利保护已刻不容缓。

  近日,为推进北京市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共同启动了北京中医药知识产权“健体”专项行动,为推动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开始了先行探索。

  成果转化进程慢

  我国是中药材生产大国,拥有众多中药配方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由于我国中医药技术研发主体主要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以至于许多具有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中药新产品不能尽快实现工业化生产,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北京因具有众多中医药科研机构,一直是中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中心。近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共同制定了《加强北京中医药知识产权“健体”专项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以期推动北京市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目前,北京市中医药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专利的交易数量较少,专利技术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对此,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汪洪表示:“今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将依托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搭建北京市中医药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以加强北京市中医药产学研结合,提高中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转化能力。”

  作为中药行业的老字号,北京同仁堂经营了800多种中药材、3000余种饮片,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北京同仁堂拥有105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6件,实用新型专利7件,外观设计专利52件,其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经验非常有代表性。“为加强中医药技术创新,北京同仁堂成立了同仁堂研究院。研究院根据市场需求开展中药产品的技术研发,这加快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此外,同仁堂研究院还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开展合作,以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北京同仁堂科技质量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对于如何加强中医药行业的产学研结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教处处长厉将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每家中医药企业都应成立研发中心,并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外部力量,以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产学研进程。”

  专业人才数量少

  我国中医药行业若想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具有专业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以专利代理人为例,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在2013年对北京中医药行业知识产权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北京中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专利)调研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具有中医药背景的专利代理人仅有64人,远不能满足中医药领域的专利代理需求。

  为培养中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人才,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近年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所高校开展了合作,共同培养知识产权实务人才。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还成为全国第一家‘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其将为医院、企业和行业协会培养一批兼具中医理论和知识产权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汪洪介绍,今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还将遴选一批中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专家库”。

  在中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市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中医药高校将在已有专业和设施的基础上,设置中医药知识产权类专业,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同时应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等部门在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和资源优势,打造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参与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的中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人才,不断满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

  此外,汪洪介绍,为帮助企业快速培养一批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北京市相关部门还将组织短期培训班,针对企业研发、生产部门负责人进行知识产权培训。在未来3年之内,北京市的医院、企业和专利代理机构将配备一定数量、精通中医药知识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

  “此次专项行动是我们在中医药领域的一次有益探索,相信在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下,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产业必将迸发出新活力、新魅力。”汪洪表示。(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8272号-1